(学科代码:085404 授予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一、专业领域简介
计算机技术领域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软件工程、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游戏、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互联网与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计算机技术领域主要面向计算机技术开发与应用相关行业及部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解决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油田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特色,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源于1984 年建立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历史沿革为:1996 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 年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 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 年获批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军人才梯队,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石油大数据与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2019年12月省领军人才梯队和省重点实验室双双获得优秀奖励。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本学科形成了一支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成员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完备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科以服务石油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特色,依托于石油行业背景,在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应用技术,智慧城市与数字油田等方向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科优势。产生了一批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本领域始终密切跟踪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沿,注重创新性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紧密围绕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总体需要,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服务信息产业和石油石化工业。本学科与大庆石化信息中心、大庆油田信息中心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基地中可参与研究生指导的教师全部是高级工程师,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培养目标
面向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行业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秉承大庆铁人精神,依托石油行业背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适应计算机工程领域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够运用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系统设计、技术研发,解决本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技能和实际应用创新、独立或团队协同完成专门技术工作、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与工作作风、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敬业精神及服务社会意愿与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培养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以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为主体,设立了智能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慧城市与数字油田三个培养方向。
1. 智能应用技术
该方向研究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中的工程与技术问题,涉及的技术领域有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成、大数据、数据智能计算与处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应用等,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为智能系统。研究内容包括知识表示、智能分析、分布计算与并行处理、机器学习、软件 Agent、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
2. 图形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
该方向研究图形图像可视化、多媒体数据识别及检索、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等相关技术,为工业视频监控、工业流程仿真、虚拟生产装配等领域的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提供相关的方法与途径,为大规模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可视化与应用奠定基础。依托石油行业背景,将其应用于油藏、勘探资料可视化解释、测井资料处理等特色领域。
3. 智慧城市与数字油田
该方向研究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与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以云计算技术为承载,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主线,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和挖掘,实现不同实体、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综合。以数字油田为基础,开展城市、油田、以及相关企业的大数据标准化、建模处理、智能分析等相关研究,助力智慧企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发展。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标准学习年限为 3 年,最长不超过 5 年。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课程学习或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作结业、肄业或退学处理,不再保留学籍。
五、学分设置与要求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更加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由学位课、选修课、必修环节、补修课四部分组成。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学科前沿课和学科平台课,学位课总学分不少于21学分,必修环节6 学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的课程,需补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课程2至3门。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旨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视野,促进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学科与行业发展前沿,“五育”并举,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根据领域特点到相关行业从事实习实践活动,采用集中时间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 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 6 个月,不具有 2 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 1 年,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相关领域科技竞赛及学术会议,到生产部门或其他单位学习和实践,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由学院组织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 4 学分。
2.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
由学校统一组织专题讲座或网络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完成专题学习记1学分。
3.劳动教育
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实践劳动三个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积极参与院系科研助理、学科服务、专业建设、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领域的劳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4.美育教育
研究生美育教育的内容包括艺术鉴赏慕课、审美鉴赏专题讲座和美育实践三部分,艺术鉴赏慕课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科定期开展审美鉴赏专题讲座,丰富研究生第二课堂,同时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艺术竞赛、国际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专家开设校企联合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学生根据需要可采用“三跨”培养模式(跨地域、跨时域和跨学科)开展学习。
八、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在选题上首先要尽早确立研究方向并准备和熟悉相应的素材。选题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要考虑论文可能的创新性,以及要考虑论文完成时间的可行性。原则上鼓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导师的课题,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全面深入了解该方向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结合国内尚欠缺的部分进行论文选题。论文的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在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之前,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据此提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确定合理的技术路线,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地独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经开题论证小组论证及所在院系批准后,交研究生秘书存档。
3.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地完成《中期检查报告》,并向检查小组汇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预期成果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完成论文的可能性以及今后的研究计划等。
4.论文评审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可申请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按照依据《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颁发相应学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依据《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审批,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九、科研创新成果
硕士研究生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在统计源期刊(不含增刊)及以上级别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硕士研究生在正式出版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该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以上所有成果的署名,研究生必须是该成果的第一作者(或发明人)或第二作者(或发明人),在研究生作为第二作者(或发明人)时,第一作者(或发明人)应为指导教师。学术论文(第一专利权人)的署名单位应为东北石油大学。
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