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代码:0812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工学门类一级学科,主要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运用等领域方向,开展理论、原理、方法、技术、系统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包括科学与技术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内容可主要概括为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三个二级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源于1984 年建立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历史沿革为:1996 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 年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 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 年获批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军人才梯队,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石油大数据与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2019年12月省领军人才梯队和省重点实验室双双获得优秀奖励。
本学科以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为目标,积极深入开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应用研究。以计算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手段,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和内在规律,并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人才。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本学科形成了一支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成员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环境。学科以服务石油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特色,依托于石油行业背景,在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大数据技术与油气信息集成等领域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科优势研究方向,并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服务石油石化行业、解决智慧油田建设中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产生了一批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二、培养目标
面向行业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交叉领域的学术前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秉承大庆铁人精神,依托石油行业背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专业学术交流能力和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文献阅读、科技论文写作及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等工作,具有独立或团队协同完成专门技术工作、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与工作作风、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服务社会意愿与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
三、培养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以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为主体,设立了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油气信息集成与大数据技术、先进计算机系统四个培养方向。
1. 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
以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的相关理论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信息处理、分类、理解的方法和途径,构造具有智能特征的系统。依托石油行业背景,研究石油大数据管理、数据标准化、数据建模、知识组织、表示和知识发现的方法,为油气资源的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2. 图形图像与虚拟现实
该方向以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学、科学计算可视化、虚拟现实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开展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增强现实与自然人机交互、计算机动画、三维可视化等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石油行业背景,将其应用于油藏、勘探资料可视化解释、油藏数值模拟描述可视化分析处理等领域。
3. 先进计算技术
该方向主要以云计算、量子计算、分布式计算、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理论为研究内容,开展云端系统与虚拟化技术、量子智能计算、量子机器学习、并行处理算法、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架构等相关技术与系统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开发工作,为机器人、量子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系统、嵌入式系统等的应用奠定基础。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标准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 5 年。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课程学习或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作结业、肄业或退学处理,不再保留学籍。
五、学分设置与要求
课程设置侧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方法。课程安排时间一般为1年。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由学位课、选修课、必修环节、补修课四部分组成。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学科前沿课和平台课,学位课总学分不少于 18 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的课程,需补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至少2门,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文献综述、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旨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视野,促进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学科与行业发展前沿,“五育”并举,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
1. 文献综述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50 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写出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评阅合格后,将考核材料交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 1 学分。
2. 学术活动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在学期间要求主讲1次、选听10次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活动由导师审查、学院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1学分。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相关领域科技竞赛及学术会议,到生产部门或其他单位学习和实践,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等。
3. 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
由学校统一组织专题讲座或网络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完成专题学习记1学分。
4. 劳动教育
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实践劳动三个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积极参与院系科研助理、学科服务、专业建设、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领域的劳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5. 美育教育
研究生美育教育的内容包括艺术鉴赏慕课、审美鉴赏专题讲座和美育实践三部分,艺术鉴赏慕课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科定期开展审美鉴赏专题讲座,丰富研究生第二课堂,同时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艺术竞赛、国际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研究同步进行。学生根据需要可采用“三跨”培养模式(跨地域、跨时域和跨学科)开展学习。
八、论文工作
1. 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在选题上首先要尽早确立研究方向并准备和熟悉相应的素材。选题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要考虑论文可能的创新性,以及要考虑论文完成时间的可行性。原则上鼓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导师的课题,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全面深入了解该方向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结合国内尚欠缺的部分进行论文选题。论文的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在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之前,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据此提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确定合理的技术路线,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地独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经开题论证小组论证及所在院系批准后,交研究生秘书存档。
3. 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地完成《中期检查报告》,并向检查小组汇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预期成果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完成论文的可能性以及今后的研究计划等。
4. 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可申请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按照依据《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颁发相应学科毕业证书。达到本学科学位(授予)标准及其他有关要求,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依据《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审批,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九、科研创新成果
硕士研究生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在统计源期刊(不含增刊)及以上级别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硕士研究生在正式出版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该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以上所有成果的署名,研究生必须是该成果的第一作者(或发明人)或第二作者(或发明人),在研究生作为第二作者(或发明人)时,第一作者(或发明人)应为指导教师。学术论文(第一专利权人)的署名单位应为东北石油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