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代码:0818Z2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概况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隶属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学科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油气田开发、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油气地质资源知识的组织与发现问题,通过知识的发现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的学科。该学科以油气勘探与开发专业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围绕感知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大数据网络传输、大数据组织、大数据标准化、大数据分布式存储、大数据管理、大数据集成与质量控制、大数据智能处理、大数据知识发现以及大数据可视化等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研究内容,以油气地质、资源、环境、技术、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为国家经济建设。
东北石油大学于 1984 年建立计算机软件专业,1996 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 年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 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 年获批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本学科以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为目标,积极深入开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应用研究。以计算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手段,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和内在规律,并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人才。
经过 34 年的建设发展,本学科形成了一支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成员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环境。学科以服务石油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特色,在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油气信息集成与大数据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科优势研究方向,并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服务石油石化行业、解决智慧油田建设中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产生了一批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 188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2 项(其中国家 159 自然基金项目 5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 项),省部级项目 26 项。科研成果获奖 18 项,其中省部级奖 7 项,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89 项,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出版著作 13 部。
二、培养目标
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诚实守信,严格遵守科学技术研究学术规范,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基础科学及地质科学理论知识扎实,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相关研究方向专业基础知识,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科学研究,与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地质工程等学科领域相结合,深层次研究信息资源获取、表示、存储、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解决本学科技术难题,能独立从事本学科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及教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及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地质资源智能信息处理
本学科方向以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中的有关科学问题为导向,通过计算机和油田地质学深入融合,创新和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解决油田地质学有关领域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面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多维度智能数据建模、深度学习、数据挖掘及智能优化技术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2、地质资源信息集成与分布式计算技术
本学科方向以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中的大量数据为核心,开展油气资源数据集成和数据处理研究。包括数据标准化技术,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建模、数据集成、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分布式计算与并行处理等研究。
3、地质数据可视化技术
本学科方向利用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研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中的三维可视化建模、图形图像处理、基于 GIS 平台的信息集成与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媒体等理论与技术。
四、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原则上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具备提前毕业资格研究生,修学年限可在2~3年弹性变化。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侧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方法。课程安排时间一般为 1 年。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 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 18学分,必修环节至少 3 学分。
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必修环节、选修课和补修课四部分。课程学时数指课堂授课时间,不包括研究生查资料、阅读文献和课后作业等课外自学时间。计算方法是每 16 学时计 1 学分。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六、实践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主讲 1 次、选听 10 讲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活动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 1 学分。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
硕士生修学期间,必须阅读至少 50 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写出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评阅合格后,交学院存档,秘书汇总,登录教务系统硕士生记 1 学分。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用“三跨”模式,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择时、择地、择专业课学习。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指导组团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体 161 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教学中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研究生需参加必要的专业相关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师需要管教管导,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1、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求对国民经济有一定意义或在学术上有一定价值。论文工作一般要与教研(研究)室的科研主向和导师专长相结合,并考虑到可能的物质条件和时间,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鼓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自己选题。
2、开题执行《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的规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开题的补充规定》,学生可以按照个人计划进行安排,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经开题论证小组论证及所在院系批准后,报研究生学位管理科备案。
3、开题后,每隔一个月导师进行一次检查,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已完成的工作,已取得的成果,预期获得的成果,完成论文的可能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今后的工作计划等。
4、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撰写具体格式见《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详见《东北石油大学关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